【交襄辉映】对话非遗传承人——“三下乡”青年探寻传统技艺的困境与破局

-

作者:刘佳丽 时间:2024-07-08 点击数:

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的精粹,也是助推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怎样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已成为中华文化发展的时代命题。为了更好地回答这一命题,7月7日,交“襄”辉映·“布”步生花——枣阳粗布制作技艺非遗传承队来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枣阳粗布汉城非遗传习所,采访了枣阳粗布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刘海伦先生,探寻千年传统技艺的困境与破局。

“三下乡”团队采访刘海伦先生

“三下乡”团队与刘海伦进行访前沟通

枣阳粗布制作技艺源远流长。它以当地棉花为原料,经过17道主要工序精心制作而成,具有质地柔软、透气性好、耐用性强等特点。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传统技艺面临着传承困难、市场萎缩等严峻挑战。

在采访中,刘海伦提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不是把它封存起来保护,而是一个传承、发展、创新的过程。面对困境,刘海伦家族咬牙坚持了下来,他们衣钵相承,开启了长达10年的申遗之路。为了创新发展,他们提出“老布新做”的理念,将枣阳粗布产品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研发出手工纺织床上用品,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为了让这项非遗被更多人“看见”,刘海伦感慨到,他和妻子刘倩于2016年9月主导创建了“枣阳粗布制作技艺汉城非遗传习所”,开展非遗展演、研学授课、技能培训、文创开发等系列工作,并通过新闻媒体、短视频直播等方式使非遗走进千家万户,让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以此提高非遗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在谈及如何促进经济发展时,刘海伦表示,非遗传承与产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非遗传承需要得到产业的支持,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另一方面,产业发展也需要借助非遗传承的力量,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产品。做好品牌建设,跨界合作、产业融合是非遗产业化的必经之路。为此,他们正在积极探索“非遗+产业“的发展模式,推动枣阳粗布制作技艺与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的深度融合。

在采访的最后,刘海伦表达了对非遗传承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他表示,将继续带领团队努力传承和发扬枣阳粗布制作技艺,为助推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共探非遗创新传承之道,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襄”辉映·“布”步生花——枣阳粗布制作技艺非遗传承队一直在路上。

学院地址:襄阳市襄城区尹集东街66号 乘车路线:市内乘8路(或25路)公汽到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站 
电话:0710-3089167 邮编:441021

二级学院院长邮箱:393400988@qq.com 网站管理:交通运输学院/现代管理学院 
Copyright 2018 XiangYang Auto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手机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